分类: 摄影图片 |
纪录片《穹顶之下》刷屏网络。在这部纪录片中,柴静特别提到了杭州。而浙江电视台一个叫周建仕的摄影记者,几年来坚持每天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用同样的参数拍摄一张照片,并结合当日监控的PM2.5数据,及时发布到微信、微博上,他将自己拍摄的这组图片取名为《杭州呼吸百日祭》。此外,他不仅多次参与、组织公益图片展,还与公益人士一起制作防霾小知识,呼吁关注环保,提醒人们防霾。
周建仕是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也就是徐志摩和金庸的故乡。因为热爱户外运动和摄影,他便拿起了相机,成了浙江电视的一名专职摄影师。在他的镜头里,既有基层百姓的生活疾苦,也娱乐明星的生活状态,更有当前中国的热点聚焦。
周建仕家住杭州西湖区益乐路嘉绿苑。根据杭州市规划,地铁2号线将经过这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周建仕发现楼下的这条主干道因地铁施工而变成了一个“大工地”。有一天,他发现大风起时尘土飞扬,于是,他将镜头对准这些工地,他认为记录地铁建设将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那时,周建仕陆续记录着这个城市的变化,直到2013年12月初的一天,杭州遭遇了一场最严重的雾霾:浙江、上海等多地空气质量指数达到六级严重污染级别,天气预报说, PM2.5浓度日度平均值超过150微克/ m3,部分地区达到900微克/ m3。
那天早上,当他举起镜头时,竟然找不到拍摄的参照物——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大楼,而此时马路上的行人都没有戴口罩,他们在雾霾中匆忙的奔跑。这次杭州持续9天重度污染的雾霾天,对周建仕的触动很大:为什么不关注一下杭州空气质量呢?
以前,周建仕和多数人一样,对雾霾也不甚了解,那几天,他一有时间就上网查资料,他发现,由于我国空气质量的恶化,各种新型疾病也不断侵蚀着人类,这些信息刺激着这个专业摄影师的神经,但是如何通过镜头来表现空气变化?
没有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周建仕最终决定还是依靠手上的镜头,但是,需要配上当天的杭州市空气质量数据,于是便有了类似这样的记录:
“今天星期三,元旦节上班第3天,早晨地表雾霾非常严重。早晨七点空气质量,国标数据平均299,重度污染,最高居然在市中心朝晖五区362,重度污染。美标显示:平均298,非常不健康,最高朝晖五区362,有毒害。今日出门请务必带上口罩。”(2021-03-05)
……
杭州是一座因西湖而闻名遐迩的国际旅游城市,在人们印象中,杭州山好水好空气好,很多人都认为周建仕的这些做法有些“过敏”,包括他的丈母娘:有一天阳光明媚,但雾霾却很重,周建仕就将家里的窗户关起来了,丈母娘就不高兴了,说:“天气这么好,把窗户打开透透气!”
“今天有雾霾,重度污染!”周建仕拿出手机上的“杭州气象”APP数据给她看,但她死活不同意:“这天气我看不会死人的!”
为了找到更精确的数据,周建仕不仅关注了杭州气象、墨迹天气等大量APP,还关注空气质量的美标和国标。同时,他还解了大量关于PM2.5的知识。他认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雾霾致癌的言论并非危言耸听,他说:“PM2.5是直径不到人头发丝粗细的1/20的悬浮物,它源自工业生产的废气、机动车尾气和冬季取暖烧煤等人类行为,这些微小颗粒富集了多环芳烃、重金属及病原微生物等,被人体吸入后易发生癌变。”
有一天,一个做设计的朋友给他发信息说,得了肺癌,这让周建仕很震惊,朋友告诉他说,抽烟的人一般易患鳞癌(肺癌的一种),但他却患的是肺腺癌,近年来这种并女性患者越来越多。
用镜头关注雾霾,贵在坚持,但周建仕是一个摄影师,需要经常出差,这让他非常纠结。有一年“五一”,周建仕回了海宁老家探亲,但为了拍摄第二天杭州的空气质量的照片,他不得不当晚驱车赶回杭州。
由于每天早上坚持更新数据,周建仕还有不少“铁杆粉丝”。有一次,由于工作忙没及时更新,就有网友私信他:“今天PM2.5数据是多少啊?我等着出门儿呢!”这更加坚定了他关注雾霾的决心了。在他看来,这已变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了。

图片说明:《中国呼吸》之《杭州呼吸》(周建仕/图)


图片说明:浙江卫视,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影视娱乐频道,杭州电视台等电视媒体,青年时报等报社,都对周建仕的雾霾摄影进行了报道
平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后,周建仕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是不是也应该唤醒更多杭州人对杭州大气环境的关注呢?于是想以类似的方式来做一些公益活动。
经过他精心策划后,2021-03-05早晨,雾霾笼罩下的钱塘江边几乎看不到对岸高耸的建筑,在钱塘江岸边的市民林里举办了一场“杭州呼吸百日祭”周建仕摄影作品露天摄影展,前来参观的居民们统一戴上口罩,在雾气氤氲的树林里展出了自己精心挑选的一组近期连续百日拍摄的杭城空气质量变化照片,通过这种方式呼吁广大市民少开一天车、少抽一根烟,共同改善空气质量。
因为关注雾霾,周建仕结实了很多环保公益达人,杭州资深骑友方达便是其中一位。1984年出生的他,曾因为一个月的雾霾而出不了门,于是他开始了解如何对付雾霾天,硬是把自己变成了半个“大气专家”。
方达喜欢户外骑行,深知甚多网友不了解雾霾,所以他创办了“雾霾生存手册”微信公众平台,当知道周建仕在每天拍摄空气质量图片,就找到了周建仕,想利用周建仕的图片,进行整合,帮助大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两人一拍即合,周建仕将自己的拍摄图片和雾霾判别方法毫无保留地“倒”给了方达,折腾了一套系统的“目测大法”要领:
这套《雾霾生存手册》,介绍了雾霾、PM2.5等常识,还介绍了监控标准、口罩选择、如何防霾等内容,并配上了周建仕拍摄的图片,是否有雾霾一目了然。该手册一上线就备受网友关注,方达的微博粉丝已涨到了7万人,周建仕的粉丝也涨到了7000多人。周建仕还经常在各种场合,推荐《雾霾生存手册》公益微信帐号。
不过,周建仕认为,《雾霾生存手册》更多是基于视觉上的经验判断,尤其是外出上学的儿童或晨练的大妈,最好手机上下载一个气象APP,能随时关注到了当天大气中PM2.5的数据,这样更方便如何防霾。
或许是因为关注大气的原因,周建仕出门有戴口罩的习惯,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是想影响身边的人,他还逢人便劝“戴上口罩”,经常遭到对方鄙夷的目光:“拍了照片,空气就变好了?”
“我现在坚持每天拍摄,并且带动一帮人关注雾霾,通过一帮人来影响更多的人。” 虽然有不少质疑声,但周建仕还会继续拍下去,周建仕说,他准备把这组图片放大,挂到老家的墙上,让家乡的朋友也看看这些图片,让他们也一起关注环保,关注空气。
图片说明:2021-03-05《中国摄影报》以“摄影家深入基层生活,服务社会”,大版面报道周建仕拍摄空气质量的事迹。
前一篇:爱就大声说出来!
< 前一篇爱就大声说出来!
后一篇 >今晚,海宁美女被肌肉大叔和肌肉小哥吓了